保安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保安腰刀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保安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保安腰刀

民族:保安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制品。 对于保安族来说,其意味可谓深远: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

保安族文化集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制品。 对于保安族来说,其意味可谓深远: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煅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

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这些人被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 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从事手工业者,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工匠。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制做土枪、弓箭等,但是“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

迁徙到大河家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保安人制作的刀子在保持着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他们开始用刀子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它的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追溯保安族产生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保安腰刀”出现的必然。保安腰刀对于保安人,可以说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建国以前,打制腰刀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 户,专业打刀匠约有 120多人;建国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分别在甘河滩、高李建成二个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革”期间又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而加以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保安族群众继续生产“保安腰刀”,各地相继建起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生产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工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还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保安腰刀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旺,多次在首都举办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敬爱的周总理还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

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1 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其中《保安腰刀》参加了 1980 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并受到了奖励。自学成才的保安族农民画家王福祥的国画作品《保安刀艺》,获得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二等奖。 1984年9月被送往挪威、瑞典展出,后由文化部珍藏。由此,“保安腰刀”中揉合了许多文化色彩,这种巧妙的结合在宣传保安族艺术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

二、“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 7Hv保安族文化网

迁居大河家以后,保安人之所以再启炉灶、重操打刀旧艺,最初还是因为生活没有着落,只能借此维持生计。但当时由于腰刀生产活动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很少有雇工的情况,比较普通的是招收学徒,并且师徒关系一般也不出亲戚、亲属的范围。徒弟拜师学艺,一般需三、四年时间,头一年只是干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以后才慢慢传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此外,刀匠中有少数人对技术是保守的,一些关键性的手艺历来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 80 道,最少也有 40 多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煅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1 .制作刀刃:

刀刃部分的的加工过程称整坯子,在将生铁进行火炼而成熟后,就由刀匠开始锤打。大锤和小锤各有其用,抡起、落下中包含着学问,锤打的力度一下跟一下不一 样,锤打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动,而刀坯也在锤下翻来履去。然后 需要加钢背铁,选用热好的铁料钻平,叠成条形,然后中间加钢,放入炉火中炼到火花飞溅时反复锤打,砸成条形,使钢铁熔为一体,再用宰子宰成刀刃形。 在加钢时,一定要细致谨慎,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烧炼的时间要相等,才能包钢。一般在 1 两铁当中炼加 1 立方厘米的薄钢。沾水即淬火, 需要把握火候,注意观察火苗的颜色,刀坯被炼的太硬时沾水就会炸开,太软时又不锋利。不软不硬,韧中带钢才是质量过关的腰刀。后继的部分叫“冷段”,也就是冷制作,先把制成的坯子放到夹板上,再用锡子锡堂,然后用锉、磨石,先粗后细,反复打磨成刀刃。

2 .制作刀把:

( 1 )先用踞子把牛角踞成刀把上所要的形状,烤热后削成薄条,贴在刀把两侧。

( 2 )磊把是刀把上的装饰部分,先用铁皮、铜条、铝条等材料制成小椭圆形,再用铳子铳开小方孔口,串磊在刀把的上下段,加后挡,再用木夹板卡住,然后用锉锉平,再用砂轮打磨,使刀把光亮,纹路清晰美观。

3 .制作刀鞘:

( 1 )做刀鞘是用铁皮包在模型上,用小木锤砸成刀鞘状,然后挖木鞘。

( 2 )木鞘是木条做成的:先用干木头块切成木鞘的大小,然后用鞘铲铲去内侧,合二为一,装进铁鞘内垫型,再用胶粘合,然后加压条,再上箍,鞘内侧有耳环,外侧装镊子,最后精雕细琢,刨光细磨,刀尖刃坚,锋利无比。

三、保安腰刀的经典作品

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样锦”,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便是“波日季”。

“什样锦”堪称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它在整体上简洁、骠悍、实用,与质朴的西北风土相当吻合。按通常的分类、它属于方头直刀、特点是刀板平直、刀刃折转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刀柄,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出梅花、一条龙等云纹、水波及抽象图案,装饰效果既璀璨夺目又华丽柔媚。刀鞘以铜皮砸成,内装木鞘垫型,刀锋入木,便会严丝合缝。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产生于一则古老的保安族传说。很久以前,在保安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恶魔,三天两头就到庄子里作怪,人们想尽了办法,始终无法制服。后来,一位白胡子阿爷指点保安族青年哈克木,让他仿照天池边老树上的树叶图纹打制一把刀。后来,哈克木用这把刀除去了恶魔,使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保留着“波日季”的原来模样,世代流传下来。神话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保安人仿生的智慧和创造活力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生动表现。

“波日季”属滴水形、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鞘和柄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冷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惨烈的故事:当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但他傲视权贵不畏强暴,有个恶贯满盈的国民党军官命令他为其打制腰刀,被他断然拒绝。军官在盛怒之下,活生生的砍去了刀匠的右手。从此,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凿了“一把手”的图案,一来为了纪念这位铁骨峥峥的保安族刀匠;二来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质量敢于和每个人举手击掌,作出承诺。后来,这个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四、“保安腰刀”的主要价值

“保安腰刀”在整个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多少年以来,“腰刀”一直是保安族儿女引以为荣的文化特质。因此,传统的手工打制腰刀是保安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传承保安腰刀手工艺的价值主要有三点:

( 一 ) 学术价值。

保安腰刀的渊源直接涉及到保安族的族源,追溯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可以推断保安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经济、军事生活上的特点。此外,保安腰刀在刀型、式样上的演变也从侧面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因此,保护腰刀手工艺对于完善腰刀研究,为建立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提供了可贵的线索、思路。抢救和保护传统腰刀手工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民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手工艺的内容,甚至将对世界手工艺史的丰富和完善,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 二 ) 实用价值。

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 的 经济活动,也曾一度是保安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保护腰刀工艺,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保障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7Hv保安族文化网

( 三 ) 精神价值。

腰刀是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保安人精神的外在表现。抢救腰刀手工艺将会为丰富保安族的文化内容,完善保安族的文化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会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保安腰刀的濒危

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保护传统工艺的态度一向是积极的,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传统保安腰刀手工艺的地位每况愈下,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和完善了。根据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罗列出腰刀手工艺濒危现状及其根源。

( 一 ) 由于一些颇有腰刀手工艺造诣但没有将自己的刀艺传授给后人的老刀匠相继谢世,使许多独门绝艺得不到传承,这种无形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也是难以挽回的。

( 二 )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于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冲击和影响是很明显的,正因为电动化的介入,使腰刀的内在质量大打折扣。比如以前磨刀刃的砂轮是手动的,匠人自己摇砂轮、磨刀刃,心中有数,手里有底;而用电动砂轮打磨,刃口就会变软,质量就出现了问题。

( 三 ) 由于经济利润的吸引,腰刀作坊迅速增多,许多人甚至没有拜过师、学过艺。他们认为一把刀就算挣一块钱,一个月也能争五、六百块。于是加大生产量,数量越大、质量就越差,卖的价越低,成本就算得越细,到最后就偷工减料,劣质刀从此产生,而在刀具市场上的信誉度也在不断下跌。

( 四 ) 传统的保安腰刀,虽然造型简单,但十分耐用。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刀匠也盲目地追随世俗的审美观,一味追求外观,而一些水平不高的买刀者也只喜欢华丽的外饰,对内在的质地要求不高,这可能就是纯手工刀匠不容易挣钱的原因。

( 五 ) 国家的法令、政策对腰刀手工艺的影响也很大。 90 年代初由于公安机关对保安腰刀开始管制,导致许多刀匠改行转业,被迫疏远、抛弃了难得的刀艺。

六、保安腰刀手工艺的保护内容

保护保安腰刀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其保护重点就在于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 使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法可依并建立主要传承者的保护与培养机制以挖掘、整理和抢救传统手工艺是当务之急。但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是任重道远的项目,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成效。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其具体保护计划可作以下归结:

( 一 ) 静态保护

1 、积极有效地发挥保安族自治政府的职能,充分利用一切的政策、条例优势,努力为腰刀工艺的发展“保驾护航”。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 、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委、县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保安腰刀手工艺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以乡镇分管领导为会长,文化干事为副会长,制刀能手为成员的腰刀手工艺学习交流协会。设立以乡镇领导为负责人的保安腰刀手工艺普查工作队。把保安腰刀手工艺的保护工作纳入镇、村等单位的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

3 、积极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等途径解除对保安腰刀的管制禁令。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建议国家将保安腰刀作为民族特殊工艺品品对待,取消在出口、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限制,准予在国内外市场上公开销售,以拓宽其销路。

4 、动员全社会力量招商引资,合理、科学地保护,发展保安腰刀产业。国家、省、州、县等各级政府每年拨批一定数额的专项保护经费,以保护和开发保安腰刀之用。

( 二 ) 动态保护

1 、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保安腰刀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工艺流程、技法、行规、社会组织、相关价值等全部状况。认真、细致地将普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运用现代科技,如录音、录像、光盘等手段对现存的传统腰刀手工艺流程予以保存,并在原则上突出抢救性,特别是制作技艺上的独特方法要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地记录、备份。

2 、组织建立纯手工腰刀制造厂,组织、鼓励腰刀制作能手招收学徒,不断培养新的手工艺者,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保安腰刀的传承难题。并不定期地开展腰刀手工艺者之间的制做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重塑保安腰刀精美,耐用的良好形象。

3 、将腰刀生产比较集中的村落,如甘河滩、安民湾可以建成保安腰刀文化生态保护村,努力保证腰刀生产者的规模。对制刀技艺超群的匠人实行重点扶持、保护,并向上级文化部门申请“民间工艺大师”、“民间工艺能手”等荣誉称号,建立激励机制。

4 、建立旨在保护、宣传保安腰刀文化的网站、网页,及时发布相关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并力求获得更大范围的 关注。加强宣传,以提高当地干部和群众对保安腰刀手工艺的保护意识,提高腰刀制作者的行业道德,“重质量,讲信誉”,努力培养保安族群众尤其是刀匠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意识。

5 、鼓励文艺、体育工作者改进,创作以保安腰刀为素材的文艺项目、体育节目,保证作品准确到位,形象生动地表现腰刀文化,并鼓励相关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活动、体育节会。

6 、以政府机构或民间协会的形式设立“保安族文化研究会”,为研究保安腰刀等相关文化搭建平台,提供有力保障。研究会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会,集中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前沿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组织相关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提倡研究者从细致处入手,多角度探索。力求总结出“保安腰刀”的各种价值以及发展状况并及时整理成册,编纂出版。

此外,保安腰刀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对它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 , 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保安腰刀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也不能对其进行隔离 , 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也就是说,保安族的腰刀文化不是 “ 濒危野生动物 ” ,它并不缺乏载体,如果忽视了保安腰刀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保护和发展的效果往往有限,所以要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开发。如景泰蓝工艺的成功引入,就使得保安腰刀的发展再次出现一缕曙光,传统的刀艺与景泰蓝手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保安腰刀的审美艺术水平,拓宽了它的销售市场,扩大了保安腰刀的知名度,也充分显示了保安族腰刀文化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