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ds]
从7天到6小时
“1958年我们5位老师来到独龙江,加上之前来的3位老师,整个独龙江乡只有8位老师,那时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巴坡完小的前身是师生们自己动手修建的。”现年75岁的杨茂老人就是当年独龙江的第一批教师之一。
2008年11月18日上午,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委会白丽小组,一幢独龙族民居电灯明亮,火塘温暖。门前,用水泥打的院坝上,两位古稀老人安详地晒着太阳,望着群山感慨万千。因为这是他们阔别家乡30年后第一次回家。“现在通了公路,五六个小时就到独龙江了,乡政府办公室从以前的低矮破旧的平房换成了高楼,独龙族同胞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呀!”杨茂老人1958年至1965年在独龙江工作。这次他是陪着65岁的老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独龙族妇女干部、原怒江州机关工委副书记白丽珍,30年后再次回独龙江探亲访友。
30年前,他们到独龙江乡,要在羊肠小道穿行7天,那时仅有一条从县城丹当到独龙江乡的马帮路。杨老说:2002年,独龙江乡政府机关经省政府批准由巴坡搬迁至孔当村委会孔当,独龙江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根据独龙江乡长远发展的需要,乡政府所在地建设科学,超前规划,目前,乡政府办公楼、住宿楼,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卫生院、派出所等主要行政机关软硬件设施已基本配套完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乡党委、乡政府结合独龙江实际,确立了“生态立乡,科教兴乡,产业富乡,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争取到2012年,全乡完成种植草果3万亩,花椒2万亩,茶叶2万亩,核桃1.5万亩的四大重点产业建设任务,粮食产量886吨,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年增长8%。目前,在已有4座汽车吊桥和7座人马吊桥的基础上,全乡正积极申报尚需修建的6座人马吊桥项目。看到这些发展和变化,两位老人十分欣慰。
王靖生 付雪晖(云南日报)
从0到两个100%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除有两个男青年跟着前来考察的内地学者到大理、丽江等地读过几年书外,整个民族中没有一个人进过学堂。
1953年,当时的丽江专署在独龙江乡开办了第一所学校,当年共招收5个班63名学生。马库村是独龙江乡最偏僻、最贫穷落后的一个村,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还没有一所学校,居住在这里的独龙族群众几乎都是文盲。边防官兵进驻马库以后,在马库开办了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从此,祖祖辈辈饱受愚昧之苦的马库村独龙族同胞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与世隔绝的马库村简陋的教室里第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2006年,在独龙江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独龙江地区的初中生就近入学提供了保证。
学校还建立了专门负责动员辍学学生返校的工作队。多年来,这支队伍长期在陡峭险峻的盘山公路上顶风冒雨、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山泉,找到一个学生就送到学校一个,直到学生安心读书为止。
目前,独龙江地区共有中小学校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独龙族人尝到了文化的甜头,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许多群众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识字,长见识、增本领,靠聪明才智走出大山、走出峡谷、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彭四福 付雪晖(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