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清ZF的频繁征调、民国时期的军阀统治和日伪时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号称“索伦劲旅”的鄂温克族,出现了人口急剧下降的趋势,已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新中国的成立,使鄂温克族重获新生,人口又恢复和发展起来,鄂温克族从此进入到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
由于清ZF的频繁征调、民国时期的军阀统治和日伪时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号称“索伦劲旅”的鄂温克族,出现了人口急剧下降的趋势,已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新中国的成立,使鄂温克族重获新生,人口又恢复和发展起来,鄂温克族从此进入到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鄂温克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政治上当家作主,自治权利得到保障。1958年,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标志着鄂温克族实现了民族自治、民族平等的愿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鄂温克族的聚居区,共有鄂温克族人口22808人,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86.76%。目前,呼伦贝尔市共有8个鄂温克族民族乡(苏木):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得力其尔鄂温克族民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民族乡,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苏木。此外,还有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随着D和国家的民族自治政策的落实,鄂温克族民族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建旗时,鄂温克族干部有40人,约占干部总数的8.8%。1987年,全旗有干部2151人,其中鄂温克族干部有356人,约占干部总数的16.5%,高于人口所占比例的9.7%。从绝对数上看,同1958年相比,鄂温克族干部增长8.9倍,而全旗干部只增长4.5倍。鄂温克族干部队伍的壮大,为保障鄂温克族人民的自治权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以及所在省区人大、政协等都有鄂温克族代表。
现代工业逐步建立。长期以来,鄂温克族始终沿袭“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鄂温克族自治旗等自治机构建立后,他们才逐渐走上了“以牧为主,农业、半农半猎、驯鹿饲养、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经济振兴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类型。新中国成立前,鄂温克自治旗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才有所发展,相继成立了煤矿、毛纺、印刷等工业企业。2005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亿元,全旗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03年9月28日,在D和ZF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走出山林,搬到根河市郊的敖乡新村定居。作为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驯鹿饲养基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一方面大力打造“驯鹿之乡”的独特品牌,努力发展驯鹿饲养业和鹿产品加工业,开办了鹿产品加工厂和滋补酒厂;另一方面,他们结合资源优势,围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拓宽致富门路,积极发展以森林观光、探险、模拟狩猎、民俗表演和鹿拉雪橇为内容的特色旅游业,从而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现代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是鄂温克人的传统产业之一,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多把牧业作为主业。D和ZF因势利导,采取贷款扶持和免征牲畜税等多项支持鼓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鄂温克族畜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ZF广泛推行牧业生产责任制,将畜群折价承包到户,进一步调动了鄂温克人的饲养积极性。据2005年6月末统计,鄂温克旗全旗牲畜总头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28232头(只),与1949年6.6万头相比,增长了16倍。1984年,鄂温克旗年产奶量高达1.56万吨,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交售鲜奶过万吨的旗县。2005年,该旗奶牛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鲜奶产量创记录地达到15万吨。生活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人以驯鹿饲养业为主。D和ZF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导和帮助鄂温克人饲养驯鹿。2003年,鄂温克猎民乡实施整体生态移民之后,根河市ZF在改善猎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的同时,大力扶持猎民饲养驯鹿,同时加大对驯鹿生存状态的监控力度,为猎民选择地衣丰厚的牧点,ZF出资为猎民牧点购买饲料,并开展种群间的种公鹿优胜劣汰调剂,驯鹿种群的繁育率和成活率不断提高。
农业经济升级换代。农业同样是鄂温克人从事的传统产业之一,黑龙江省讷河市的兴旺鄂温克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杜拉尔等多个鄂温克民族乡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兴旺等多个鄂温克族民族乡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耕地面积有所扩大,耕作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有明显增加。他们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间或种植甜菜、马铃薯、葵花等经济作物。到2004年,兴旺鄂温克民族乡耕种土地19800公顷,生产粮食95644吨,农业收入实现9188万元,占该乡总收入的71.45%。全乡拥有农用汽车、各种型号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816多台(件),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短时间内,以鄂温克旗为中心,陆续建立并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乌兰牧骑、新华书店、电影放映公司、影剧院、电影队以及乡文化站等建设。鄂温克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旗文化馆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平台作用,每年都多次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和文学等方面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艺术天赋的文艺骨干和业余作者队伍,为他们日后成名成材奠定了基础。旗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到1990年藏书量已经达到2.6万册,订阅报刊360多种。为方便读者借阅,他们在牧区建立16个图书流通站,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旗新华书店根据牧区特点,采取流动售书的方式,解决群众购书难问题,年发行图书几十万册;旗博物馆目前已有5家,其中旗级即鄂温克博物馆1家,苏木级博物馆4家。鄂温克博物馆始建于1998年,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展示鄂温克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了解民族历史、弘扬爱国主义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旗乌兰牧骑经常深入牧区,为各族群众创作表演了《快乐的鄂温克青年》、《鄂温克人永远跟着共产D》等讴歌共产D、赞美新生活的舞蹈或歌曲。其中,《D的恩情》和《鄂温克婚礼》等作品多次受到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表彰和奖励。旗文化宣传部门还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成功承办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少”民族联谊会暨纪念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27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敖包相会民歌大赛”等。此外,国家组织专家发掘和整理了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学作品,先后出版了《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民间故事选》、《鄂温克民间故事》、《鄂温克民俗及文化艺术展览资料选编》等书籍。
民族教育实现巨大飞跃。新中国建立后,D和ZF积极在鄂温克族群众聚集区创办学校。到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有小学9所,在校学生有956人,其中鄂温克族学生有290人;教师38人,其中鄂温克族教师有5人。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有各类学校38所,其中小学20所、普通中学16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生18648人,教职工2071人。
民族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解放前,鄂温克族地区无医无药,性病、肺病等传染病蔓延。解放后,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还建立了蒙医卫生所,性病、结核病、克山病等基本得到控制。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6个(含个体),病床697张,有职工10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6人,平均每163人就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旗的医疗卫生防疫网。鄂温克族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鄂温克族人口预期寿命达66.63岁。
进入21世纪,鄂温克族地区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2001年国家把鄂温克族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农村广播电视、集镇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并着重解决这些民族的农业发展、行路、上学、吃水、就医、看电视、听广播等突出问题,鄂温克族和周围各民族一道走进了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2005年,国务院通过《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决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各项优惠措施和帮扶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相信,在D和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鄂温克族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丽富饶、更加和谐繁荣的美好明天。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