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 少数民族 高山族台湾少数民族印象:"蓝色邹人部落"探幽
里佳村一角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里佳’。”去往里佳邹人部落的路,仿佛总也走不到尽头。从阿里山乡公所出发,里佳村村干事潘圣贤骑着摩托车在我们的车前带路,一跑就是一个多小时,眼看着山越来越高,雾越来越浓,冰冷的雨丝越来越密,小小的里佳村,终于如世外桃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令无数人悠然神往的阿里山少年,是邹人的写照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歌中令无数人悠然神往的阿里山少年,即是邹人的写照。全台湾邹人共有约7000多人,居住于玉山西南方,现今嘉义县阿里山一带。个性沉稳,身材高大,五官英挺,是邹人的特点。服饰方面,早期邹人喜以猎物之皮制成衣饰,以柔软的山羌皮毛作帽饰、皮鞋,以山羊皮作衣服。除兽皮衣饰以外,以红色布料为主的衣服配以带羽饰的帽子,是邹人男子的标准打扮;女子的服饰则以红色胸衣、刺绣头巾、蓝衣黑裙为主。
到了阿里山,当然要喝阿里山茶。在里佳村公所办公室,潘干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茶香沁人心脾,驱走阵阵寒意。潘干事告诉我们,过去邹人的传统生计以农业及狩猎为主,后来由于禁猎,邹人开始大量外流。后来,许多邹人开始在保留地上种植山葵,并向平地的茶农学习种茶技术,并开设制茶加工厂。目前这两项经济作物使得一些年轻人回流至部落。除此之外,桂竹笋、高丽菜等也是阿里山特产,近年来更有邹人开始研究花卉种植,香水百合等精致农业项目受到青睐。
潘干事介绍说:邹族的社会组织以父系氏族为构成单位,定居在一个固定地区的地域团体其中心部落称为大社,以会所为其组织的中心。部落的管理以长老会议为首,长老会议中最大氏族的长老为头目,是部落会议的召集人,一切重要部落事务皆由部落会议来通过决定。部落会议的命令则由各氏族的族长来执行。
邹人居住的地方多为河阶台地,人口很容易达到饱和,因此族人经常迁移至其他地方,自立为一个小部落。但小部落并不因此断绝与原来部落的关系,因为邹人的社会组织、家族制度十分严谨,每年的小米收获祭及凯旋祭,都须回到本家或原部落参加庆典。不管是婚姻还是祭祀行为,都以家族为单位严密地运作,再扩大到整个部落,这也是邹人较团结、做事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家家户户院落里种植山苏花、石槲兰,宁静而悠闲
邹人现存的祭典有4个,其中最重要的是小米收获祭,相当于邹人的过年。小米收获祭属于家族性的祭仪,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毕后举行,时间约为每年的七八月份。内容为祭祀小米神,感谢小米神对农作的照顾,并借祭典强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为主要祭祀场所,原则上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必须回来,家族之间则通过互访联谊和交流感情。
有趣的是,谈起邹人如数家珍的村干事潘圣贤,本身并不是邹人,而是布农人,家在台湾南部的屏东。村干事属于公务员系列,职责相当于村长助理。潘干事说,当局的规定是,“原住民”通过专门考试被录用为公务员后,由当局分配到“原住民”乡镇工作,三年之内必须在原单位工作,六年之内必须在“原住民”乡镇工作。也就是说,家在屏东的潘干事必须在里佳村工作三年才能请调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里佳可算最偏远的邹人部落了。”饮茶毕,潘干事和里佳社区发展协会杨总干事陪我们一览里佳风貌。里佳地处深山,位置偏远。因交通不便,村里的人相继迁出,现有人口不过300多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只要10多分钟就可以走一遍。正因如此,里佳村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和原乡风味,家家户户的院落里种植着山苏花、石槲兰等花草,宁静而悠闲。因较少与外界接触,民风很淳朴,村民对外来客十分友善,微笑是他们最好的待客之道。村落周围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四时不辍的繁花、林间栖息的鸟兽、水中悠游的蛙鱼,被许多游客称为“未受污染的蓝色部落”,最适合健行、赏鸟、森林浴等生态旅游。
里佳成为“村村有宽带计划”第一个开通网络的地方
虽然人口不多,里佳村仍然有一所设施不错的小学——阿里山乡达邦小学里佳分校,不过,全校只有20多个学生。我们在操场边看到3个学生在玩耍,一问才知,他们全班只有4个学生!可能对这样的场景已经习惯,小朋友们对我们的惊叹见怪不怪。学校虽小,这里的小朋友也基本能和身处都市的小朋友受到同样的教育。尤其是2007年8月以后,里佳村成为台湾有关部门“村村有宽带”计划中第一个开通网络的地方,里佳村的小朋友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外面的世界。“过去只要是遇到连日阴雨,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道路经常中断,卫星电视的讯号也很不稳,报纸只能看两天前的,宽带接通,村公所也添了好几台电脑,上网方便了嘛。”潘干事说。
午饭时间到了,潘干事和杨总干事将我们带到一家庭餐馆就餐。这个地道的邹人家庭的厨房里,端出来的居然是热气腾腾的中国北方美食——饺子!不知是饿了的缘故还是饺子确实不错,我们觉得这是在台湾吃过最好吃的饺子。喝着饺子汤,杨总干事说:“我们里佳村有清澈的溪流和满天的星星,现在又有了宽频,希望通过网络行销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我们‘蓝色部落’观光。”我们笑着说:“一定会的,尤其是你们还有这全台湾最好吃的饺子。”?? ?本报记者 王 尧 聂传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