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 少数民族 高山族 民族服饰台湾原住民传统服饰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的大陆架上,在距今三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它曾与今华南地区的陆地相连接。至冰河时期后,海水平面上升,台湾才孤悬在海峡的东侧,成为一座海岛。海洋隔绝了岛民对外的联络方式,因此,生活在台湾本岛的高山原住民长时间地处于封闭状态,不容易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有些民族的服装样式与我国原始社会的服饰有许多类似之处。
一、现今台湾原住民(以下简称原住民)的分布情况
在台湾地区,原住民分为“平埔”和“高山”两大系统。汉族尚未大量来台定居之前,居住在平地的原住民总称为平埔族,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原住民则称为高山族。这里所说的“高山族”也就是现在大家对台湾原住民的总称。其中,在平埔族群中有九个不同的民族。但是距今三百年前,平埔族群因为汉族人的大量迁台,已经完全被汉化,目前只剩宜兰地区的噶玛兰族被纳入为原住民族群中。所以,现存的原住民,大致上以高山地区的十个族——泰雅、赛夏、布农、邹、邵、排湾、鲁凯、阿美、卑南、太鲁阁族(原为南部的泰雅族)为主,加上噶玛兰族和兰屿岛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总共12个民族。
根据1997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当时的原住民人口总数约39万,占全岛总人口的1.8%。其中,阿美族的比例最多,泰雅族次之,排湾族第三,邵族人口最少,目前仅剩二百多人。
在分布地区和社会形态方面,泰雅族在岛上分布最广。排湾族是岛上最南端的一族。布农族和邹族为父系社会的外婚民族,布农族为岛上第四大族,分布区域仅次于泰雅族;邹族则是分布于台湾阿里山区的民族。邵族位于日月潭德化社。阿美族和卑南族为母系社会,有年龄阶级和会所制度,阿美族以服饰艺术闻名,卑南族则以刺绣服饰闻名,并且盛行巫术与祭司。赛夏族两年一次的矮灵祭是目前原住民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仪式。鲁凯族以木石雕刻闻名。兰屿岛的达悟族是以渔团组织为主的民族,以木刻和陶偶雕塑著称。排湾族和鲁凯族则处于阶级社会阶段,族里有贵族和平民之分。
二、台湾原住民的分布特点及服装类型
由于地质板块运动,台湾岛中央高山群立,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4.3%,西部为平原地形,东部为纵谷地形。平原区居住的多是平埔族或汉族,高山原住民则分布于台湾北部、中部、南部、东部的山地。所以,各族原住民的服饰形态也与平地同胞的服饰型态不同,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 窄幅贯头衣型:以泰雅族、赛夏族和阿美族为代表,共同特征是皆为贯头衣系统的短衣裙。
2. 皮衣型:以邹族、布农族和邵族为代表,共同特征是男子皆以皮革制衣。
3. 汉式长衣型:以排湾族、鲁凯族和卑南族为代表,其共同特征为穿着裁剪缝制而成的中式长衣和下裳。
4. 离岛型:以离岛兰屿的达悟族为代表。
三、各族盛装与常服
在重要的节庆祭典穿着盛装,平常居家或工作时则穿着便服,从盛装和便服之间差异,可以看到原住民服饰反映生活的面貌。
泰雅族
泰雅族的衣服在形制上以方衣系统为主。而披肩对泰雅族人来说则是一种多功能又实用的服饰,男女皆可穿戴,夏季小型,冬季则更换大型。
在歌舞宴会时穿着的盛装,最大的特色是用贝珠穿之于胸贝而成珠衣,称为织贝,并白或红布为底,在胸部和背部织成几何花纹,图案简单而色彩鲜艳。
泰雅族社会无阶级制度,因此服饰并不突显个人地位。但由钱贝与小铜铃装饰而成的珠衣,却是非常贵重的礼服,只有头目、族长或猎头最多的勇士才可以在祭典中穿着。
赛夏族
赛夏族的全套盛装为长衣外加短上衣、内着胸衣、绑脚,女性则多着腰裙,装饰华丽。相对于华丽的盛装,赛夏族人在日常工作时,多穿着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长衣。
祭典仪式穿着的长衣,色彩鲜艳、纹样华丽,传统形式以白、红、黑三个颜色为主,以白色为底、红色为织花的主要元素、黑色用来夹织搭配、衬托或凸显出纹样的效果。
由于赛夏族的长衣和短背心都没有性别的区分,因此仅限女人穿着的腰裙,在服饰项目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举行传统祭典或表演活动时,腰裙仍是主要的传统服饰项目,有趣的是,现代祭典活动中,不只是妇女穿着腰裙,也可以看到男子穿着腰裙,且多套在长裤外,作为装饰。
善猎的勇士在盛装时,可戴外包白色熊皮胸毛、镶华丽珠子、镜子等装饰的藤帽。
赛夏族男人在胸前刺青来象征英勇,这种身体装饰的观念影响了外衣的形式。如外衣敞开来而不加以扣合,是为了开敞前胸显露出刺青,彰显狩猎的战果与荣誉,成为特有的服饰文化。
布农族
布农族男女的衣服,按季节与场合,分为常服和盛装二类。就衣服外观来看,复杂的织纹和鲜艳的色彩是盛装与常服最大的区别。
常服多在居家、或是耕地工作、上山打猎时穿着;盛装则在参加祭典、酒宴作客的时候穿着。男女盛装都戴头巾,女子的头巾帽两端装饰各样花草图纹,外加圆状毛线绒球的漂苏,有别男人的饰纹头巾帽。
服饰在布农族的生命礼俗中,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例如男孩大约在三岁时,母亲开始为他准备织第一件外敞衣。正式穿上第一件缇花外敞衣,大约都在十七、八岁,具有参与祭祀典礼活动与饮酒的资格。
而一个男孩的社会地位高低,则表现在猪牙的臂饰上。布农族勇士如果猎了上百只以上的山猪,就可以在手臂上饰上山猪牙环,表彰英勇事迹。如果一个男子没有山猪牙环,不但说明狩猎成绩不佳,而且社会地位也比较低。
邹族
以狩猎为生的邹族人,皮衣、皮帽是主要的装扮。男子盛装为红色的长袖上衣、胸衣与遮阴布,加上山羌皮帽。女子盛装则以头巾缠发,黑裙、蓝色长袖上衣、在胸衣上刺绣精美图案。
具有勇士资格的男子,在帽子前缘加上红色羽毛,并且点缀琉璃珠、贝壳等华丽的饰品,突显出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配戴许多狩猎战利品,如山猪牙环臂饰,男子必须成功猎杀山猪后才能佩戴,可以说是荣耀与英勇的象征。
阿美族
阿美族平常并不重视衣物,主要为了御寒保暖,只有在节庆时才会盛装出席。男子礼服在盛装时穿,以羽冠、绑裤、长外上衣及槟榔袋;女子礼服有珠冠、裙、有袖上衣及槟榔袋。
从男子的服饰上表现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地位,成年时穿着全套的成人服装。男子冬天常服多穿皮衣、皮雨衣、麻布外衣;夏天则上裸而下着丁字裤护阴。女子服饰冬天常服有长袖短衣、短袖上衣,下着围裙,夏天则上身赤裸,下身着裙。
卑南族
头目和祭司在盛装时有羽冠和间带、头带,而一般人仅着黑色腰裙和缠头巾。
花环在卑南族的服饰上特别突显,尤其在节庆祭典时,族人穿上盛装之后,头上一定戴上花环。
卑南族的服饰因男女、老幼及社会阶级不同而有分别,因此衣饰具有强化身分认同的功能。
套裤是头目家人用的,前腿部份以红、黄、黑等色线排绣而成。有刺绣的槟榔袋,袋上有饰穗。以花色线织成条纹飘袋系于腰间的腰袋。
女巫师服饰最为复杂,其肩部斜挂有特监事以挑织之红带,下端有带穗。
排湾族
排湾族的盛装与常服型制上基本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刺绣和夹织,盛装时的穿著以刺绣各种纹饰的上衣、绑腿、长袍和手足套等;套裤则是以红黄绿等颜色缀制而成。
排湾族的衣饰因受社会阶层的影响,平民和贵族间的区别很大。贵族以服装的色泽、刺绣来表示其社会地位,而饰物大多也只限于贵族直系亲属间才能佩戴。豹皮背心只有贵族阶级在节庆或重大会议场合才能穿着。除此之外,衣饰也与宗教信仰或风俗有关。
鲁凯族
鲁凯族依照不同的场合穿着,而有盛装与常服之分。男性盛装包括帽章、头巾、上衣、腰裙、披肩、套裤等;女性盛装包括花冠、头巾、耳饰、颈饰、琉璃珠颈炼、珠腕环、臂环、长礼袍、女裙、腰带、绑腿、肩饰串等。
日常穿着,男性有皮帽、头巾、上衣、肩带、腰带、皮雨衣、鹿皮衣、鹿皮套裤、烟带、火药袋等;女性则穿着头巾、长袍、腰裙、绑腿、手套、网带、皮雨衣、布袋等。
鲁凯族受阶级制度的影响,服饰上也反映了社会地位的不同。一般而言,只有贵族才享有装饰的特权,平民百姓穿着朴素。不过透过交易,平民可以向贵族购买装饰特权,交易品常用猪、小米、锅子等物品,学者称这些物品为「特权让与税」。当一个图案普遍被使用之后,贵族就再创造新的图案,表现贵族的优越地位。
服饰一方面表现社会地位高低,同时也是社交不可少的礼品,例如以全套盛装作聘礼。
鲁凯族的头目穿戴华服、头饰插上熊鹰羽饰,插在头冠的羽毛,象征崇高的社会地位,必须经过族人认同功勋之后,才能公开配戴;此外,头饰上缀有红色蝴蝶结的人,代表是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雅美族
雅美族除盛装外,并没有特别制作常服,多将旧的盛装淘汰在平常穿。每当举行盛大的祭典时,如捞捕飞鱼、渔船下水、及初生儿命名礼等,都会穿着盛装。
男性盛装头带银盔、手上戴银环,配挂玛瑙或贝壳制的饰物,配戴礼刀。头盔向四面垂下,眼睛位置开孔。这种银盔是装饰品中最珍贵,可以说是雅美族人的传家之宝。
男子第一次加入大船组员时、女子临出嫁前,母亲会采落尾麻纤维,织成男性的短背心或女性的斜系方衣。织成后,家人会杀鸡庆祝子女进入社会,并祈求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