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仡佬族:>仡佬族人的区域分布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人的区域分布

民族:仡佬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仡佬族文化集

古代分布区域

《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9世纪楚国的先君熊霜卒,三弟兄争立。其中,叔堪败逃,曾“避难于濮”。刘伯庄注谓,“濮在楚西南”。孔颖达疏《左传》文公十六年时说,“濮为西南夷也”。《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汉武帝遣唐蒙通夜郎,斩夜郎王而设群舸郡,导致“夷仆阻城”迫使武帝封夜郎王的三子为侯。

贵州,古为西南夷中的南夷,位于楚国的西南方,夜郎样舸郡的主体均在贵州境内。西周至秦汉时期的仡佬族先民濮人都居住在贵州境内。

魏晋南北朝时,仡佬族的后期先民僚人广布于今贵州全境,《博物志·异俗篇》载,“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日僚子”。其中,许多僚人因政局动荡和掳卖风的盛行,大量被迫外移。《蜀鉴》卷四引《益州志》谓,李寿统治南中时,“从群舸引僚人蜀境”,使这批入蜀的僚人散居于今川中、川南一带。南北朝时的益州,辖及今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北史·蛮僚》载,镇梁、益二州的官员,带“出兵讨之,获其牲口”,将掠俘得的僚民变为僮仆或低价卖与商人,让其高价转卖至内地。

唐宋两代,《新唐书·南蛮》、《文献通考·四裔》等载,夷州(在今凤冈、湄潭、余庆、绥阳一带)、费州(在今思南、德江、凤冈等地)、思州(在今务川、沿河、德江、印江一带)、播州(在今遵义、桐梓、绥阳等地)、珍州(在今道真、正安一带)等经制州及充州(在黔东北境)、应州(在今都匀一带)、庄州(在今惠水、龙里、贵定等地)、矩州(在今贵阳境)、样州(在今瓮安、余庆境)、琰州(在今黄平、福泉、施秉等地)、蛮州(在今开阳)、明州(在黔西南境)等羁縻州以及掸舸(在今毕节地区)、罗殿(在今安顺地区)、自杞(在今黔西南境)诸小国境有僚人居住。

据(嘉靖)《贵州通志》、《黔记》、《炎缴纪闻》、《思南府志》、《贵阳府志》等记载,明代仡佬族分布在思南、思州、遵义、黎平诸府,普安州、镇远县、赤水、普定、平溪数卫,贵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水东、西堡、青山、苗民、八舟、曹滴、平伐、把平、杨义等长官司境内。据《贵州志略》、《黔南识略》等所载,清代中叶的乾隆、嘉庆年间,仅贵州、铜仁、镇远、郎岱、镇宁、贵定、普定、永宁、清镇、安平、平越、余庆、大定、平远、黔西、威宁、桐梓、仁怀、正安等府州厅县之内有仡佬族。明末清初,遵义府属仡佬族为避战祸,有的迁往滇东南的富宁、广南、文山、麻栗坡、马关等地,有的移人桂北的隆林各族自治县。

近现代分布区域

光绪年问成书的《黔南职方纪略》载,清末,贵州仡佬族分布在贵阳、修文、安顺、郎岱、永宁、普定、清镇、大定、黔西、普安、余庆、镇远、遵义、桐梓、平远、水城、安平、仁怀等府厅州县内。

民国年间,仅遵义、仁怀、金沙、织金、黔西、清镇、平坝、安顺、普定、镇宁、贞丰、关岭、晴隆、六枝、水城、大方等境内有仡佬族居住的记载。l万多仡佬族人分散在十余县内聚族而居,呈点状分布,即同一县内的仡佬族村寨之间,大都相距数十里上百里,处于隔离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尤其经过1983年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发现除上述16个县以外,松桃、纳雍、石阡、思南、江口、务川、道真、正安、岑巩、绥阳、凤冈等地均有仡佬族分布。务川、道真、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村寨大多连境而居。

自然环境

仡佬族及其先民起初大都居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处处平畴、谷地上。明清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贵州统治的加强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除安顺、平坝、清镇、仁怀、遵义等地的少数村落外,大部分日渐退居边远山区,即俗谓“高山苗,水仲家(布依族的旧称),仡佬住在石旮旯”。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来源:《贵州省志·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