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拉祜族:>拉祜族打歌-文化艺术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打歌-文化艺术

民族:拉祜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拉祜族 打歌 1986年 舞蹈文化 苦荞粑粑 跳歌 猜调 芦笙舞 布谷歌 欢迎你到双江来拉祜族打歌

拉祜族文化集

  听众朋友,在云南省西南部,有一个地方,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而得名,又因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因此被称做“太阳转身的地方”,这里也是全国县名最长的县,这里就是双江,它的全称叫做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双江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养育了众多民族。各民族世世代代在双江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舞蹈。这次的《华夏之窗》节目为您介绍《拉祜族打歌》。

  拉祜族源於甘肃、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後向南迁徙,在战国时就已经在云南境内活动。在不断的迁徙和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逐渐创造出了属於自己的舞蹈文化。拉祜人民喜爱歌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祭祀、传统的节日集会上,以及在婚嫁、新房落成等喜庆活动以至丧事中,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人民也常常很自然地群聚歌舞,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普遍流传的有“芦笙舞”、“跳歌”、“摆舞”三大舞种,每个舞种又各有数十至上百个套路。在双江,拉祜族的舞蹈主要以“跳歌”为主。

  “跳歌”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在不同的地方,“跳歌”的名称也不一样,在澜沧、双江、临沧、沧源等地叫“打歌”;澜沧江以东地区叫“跳笙”或“跳歌”。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圈,和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景而唱的;有调情逗趣的;有猜调射迷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打歌调,就是在双江当地广为流传的拉祜族打歌调,叫做《欢迎你到双江来》。

  拉祜族喜欢打歌,把打歌看作是和天地神灵的对话。现在,拉祜族还流传着和打歌有关的传说,拉祜族老人王治山说:

  “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後,天地间有了各个民族,大家就到天神那里去接受建设天地的任务。拉祜族的祖先做好了苦荞粑粑带着去,一来可以用作记录任务的纸,又可以用来遮风挡雨,肚子饿了,还可以用来充饥。在天神那里领到了建设天地的任务之後,拉祜族的祖先往回走,在回来的路上,拉祜族的祖先在山上遇到了老虎、马鹿和麂子,拉祜族本来就是喜欢狩猎的民族,看到了猎物,马上就去追,他打死了老虎,把马鹿和麂子也活捉了。因为去追猎物,拉祜族的祖先肚子饿了,就把苦荞粑粑吃了。回到家之後,因为记录任务的苦荞粑粑被吃了,拉祜族的祖先就一边回忆天神的话,一边用手和脚比划,就这样,拉祜族原始的打歌就形成了。”

  拉祜族在打歌的时候用的乐器叫芦笙,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像苗族就特别喜爱芦笙。在拉祜族的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徵,而芦笙就是用葫芦做出来的。

  双江自治县文化局局长铁明亮就是一个地道的拉祜族,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放着一支芦笙,有朋友来了,或是工作累了,他就会拿出芦笙来吹奏一曲。谈起拉祜族的打歌,铁明亮局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拉祜族打歌的类型在我们双江境内主要就是打歌,器乐以芦笙为主。拉祜族歌舞的特点主要有一个是区域性,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包括在芦笙的点子和萧的点子的吹奏上都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拉祜人常说一句话:“听见芦笙的声音,脚底板就开始痒痒了。”意思是说,听到芦笙响,就想跳舞了。听,芦笙响了,我们也去打歌吧!在打歌的时候,男女老少围成圆圈,由男子吹芦笙在前,面朝圈里,横身领舞前进,妇女随後,面朝前进方向,随音乐而舞,左右脚交替前进。拉祜族舞者铁明东说:

  “在双江拉祜族打歌的‘七十二套路’中,每个套路都有自己的含义,像《大路歌》意思是说人在社会中生活,要走很多地方来结交朋友,用打歌的形式表达出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拉祜族喜欢打猎,是一个游猎民族,而且善於模仿动物的形态,创作出了《打猎歌》;《犁田歌》演绎了拉祜族从一个游猎民族到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了拉祜族善於学习,和其他民族和平相处的一面;《扫地歌》则表现了拉祜族是一个爱乾净的民族,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布谷歌》、《箐鸡摆尾》、《苍蝇搓脚》等,动作是以模仿狩猎场面或动物形态。舞蹈时动作也变得轻快活跃,人们可以自由挥洒,跺步、抬腿、弯腰、屈膝,姿态可以表现得夸张有力,打歌场上的气氛也在这一刻达到了最高潮。”

  在旁人看来,简单重复的动作,在跨步的步伐,抬脚的高低,身体的摆动和吹奏芦笙的调式上都有区别,蕴含了舞蹈与现实生活丝丝缕缕的联系,或许我们还可以从动作和语句中去解读祖先生活轨迹的遗传口令。

  拉祜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打歌套路都是由老人口传身授。在拉祜族传统的节日上,或是红白事、粮食丰收、起房建屋的时候,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场院里,通宵达旦地打歌。这个时候,寨子里最年长、最会打歌的老人就会把打歌的套路教给年轻人。新中国成立後,拉祜族的生活得到改善,从深山逐渐迁移到了坝区,在和别的民族的交往过程当中,拉祜族的打歌也得到了传承。双江自治县文化局局长铁明亮说:

  “在拉祜族打歌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上,双江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从(20)02年开始,开始收集整理拉祜族民间的打歌套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已经收集到了散落在民间的七十二路打歌,并且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一步,我们也准备把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社会的变迁,拉祜族和别的民族交流越来越密切,别的民族也开始喜欢上了拉祜族的打歌,并把它简单化、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会跳、爱跳。在双江,很多人都说,打歌不仅能够娱乐,还能健身。

  到双江来吧,一起加入拉祜族打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