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ds]
相传,早在聂赤赞普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门隅地区已有土著居民活动,门隅人与雅隆人就有密切的文化往来。聂赤赞普在前往雅隆地区时,曾游览“二十九地”,在他抵达“二十九地”之一普吉昌时,遇到了3位门地童子,他便带领这3位童子一起前行。这3名童子就是“珞氏”、“雅氏”、“娘氏”三姓的童子。古“门地”或称“门隅”,包括现今门巴、珞巴居住的广大的地区。从这些传说中可见,当时门隅已有土著居民活动,并与北部的先民有密切往来。《西藏王臣记》亦纪载,在吐番建国之后,人们就把门隅人称计“黑门朱”。“门巴族曾有三族”门巴嫡系、汉藏交界处之西夏、工布等三族也”。这些传说和史科记载,大致廓清了门巴族的族源:门巴族自古就是门隅土著群体和外部群体互相融合的后裔。“此一雪域南方门隅地,自古逐渐形成之人类。”
“门巴”是门巴族的自称。“门”指的是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地方。“巴”是人的意思。“门巴”即门隅地方的人。藏族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亦称门巴。各地的门巴族,由于居住地域不同,还有不同的自称。如住在门隅邦金一带的称“学增”,住在达巴一带的称“达巴”,住在珞瑜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的称“主巴”。1964年,根据该民族的意愿,国务院正式批准门巴族为单一民族,统称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