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
从总体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几大特点:
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可以降低地气对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同时在房屋底层关畜禽,虽不卫生,但它客观上起到了防湿的效果,又能保护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层多为楼板。这是因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层用楼板可以防湿。另外据碧江的怒胞说:“人跟动物不一样,应住在铺有地板的家里。”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过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视窗户建设也是对这一客观史实的折射。
每家都有个火塘。怒族认为火塘里的三角是他们最大的“鬼”,能驱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经验的男性长者设计、安置。三角一旦摆好就不能再动。客观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庙堂,又是娱乐的场地。他们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观念不强,各家各户不分彼此,没太多隐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门不用锁说明怒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德。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这是因为这一地段的气温适宜,不冷也不热。另外,还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这与怒江地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
由于怒族支系的不同、居住地域的不同,在建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居住在碧江一带的怒族因其居住环境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而采用防潮通风性能好的干栏式竹篾房,其结构以木为柱,竹席为墙为楼板,顶盖木板或茅草。贡山一带的怒族因气温较低、湿度极大,又有茂密的森林,故又采用保暖性能好,防潮的干栏式木楞房。早期怒族的建筑工具只有砍刀,故木楞房墙体一般用圆木相叠而成。墙体的4个角交叉处用刀砍出槽或用凿子凿成榫,将其穿牢固,造成屋架。柱顶用杈形榫架楼阁栅,再用藤篾绑牢。屋顶的盖法是在端山架上架脊柱子,上架脊桁。再由两侧墙顶架斜梁交于脊桁上,起屋架功能,承载整个屋顶的重量,组成屋顶的三角形空间,上架桁橼,用茅草、木板或贡山特有的薄石板盖顶。如用木板或茅草盖顶,需在其上压些石头,以防屋盖下滑或被风吹飞。木楞房的结构多为两开间结构,一室为堂屋,一室为耳屋。三开间的较少。其造法是先建两间独立的方形房间,中部留出一段距离。然后再用木板将两间房的楼板(居住层)及房顶连接起来,使左右两间房的门相对。然后再将中间这间房用木隔成房间,房子的前部留出一个凹廊(其功能相当于阳台)即可。这种房的特点是外观粗糙且费料。后来,锯子等类的工具传入贡山以后,怒族开始用刨光的木板来代替圆木为墙。这种经改进后的民居,外形美观,省料,更保暖。
随着怒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部分怒族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加之随着公路的修通,建筑技术的传入,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盖石棉瓦的民居已在怒族社会中出现。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教育,怒族已渐渐地认识到人畜同居一屋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另建畜厩。政府还为他们建起了部分公厕。怒族的民居现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悄悄地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