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米族:>土风计划 重现普米族文化表情(图)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普米族文化

土风计划 重现普米族文化表情(图)

民族:普米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普米传承小组就是这种"活化传承"的基本形态,由8位来自山寨的姑娘组成,最小的16岁,最大的21岁。她们以传承普米族民间歌舞、乐器、文化等为主,同时协助陈哲工作组民间

普米族文化集

  12月27日,由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土风计划"项目组主办的"《土风计划》推荐会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举行。

  12月27日,由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土风计划"项目组主办的"《土风计划》推荐会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举行。

  雪山下的口弦,草坝上的情歌…

  玉狮场的羊毛裙,联合村的羊头琴…

  海拔3千米的笑脸,一串草甸上的铃铛,

  以及千万棵两米粗的巨树组成的原始森林… …

  这群人是氏族生活的继承者,也是游牧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森林家园的守护者。

  被我们遗忘在最响亮的地名旁边 -- 普米族

  12月27日,由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土风计划"项目组主办的"《土风计划》推荐会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举行。 "土风计划"的创始人及推动者---著名词作家陈哲老师展现了多年来实施宝贵的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的成果和未来心愿。并将一个即将被人遗忘的民族---普米族带到了我们面前,本色民族表演以及手工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让人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文化里保留的精气神韵,这种体会,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说起"土风计划",就要介绍这位曾创作出《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一个真实的故事》的著名词作者陈哲。十数年来,他穿梭在西南群山,带领着工作组"用我们的纸、笔、录音机、镜头,去履行这个历程,一首首曲目、一个个动作收集、整理;组织村寨文化传承小组,为的是保存、延续本土文化之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土风计划"的理论和部署。2004年4月,陈哲项目组领导的"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被纳入文化部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名单。这是这批保护名单中惟一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保护项目。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物质化的数字时代,孕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的村寨也面临着频密的挑战和冲击,气息血脉逐渐弱化,高龄民间艺人锐减,部族群体同化流失,家园渐渐失去特色;而在每一个'消逝'的背后都留下巨大空白,人类文化承传断链──已眼睁睁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再过一两代人,精神遗产的空白和伪化以巨幅呈现出来时,历史将不堪入目……"土风计划"就是让这些宝贵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活的"传承下去,尝试去帮助他们在接触外界事物的同时,学会有意识地保持他们的"本色"。

  2004年,"土风计划"云南村寨文化传承项目组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选择了4个村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各村都成立了村寨民间文化传习小组。小组成员多是村寨里20多岁的年轻人,劳作之余,由村寨里最熟悉民族风俗和民间艺术的老一辈人授课,教授语言、习俗、服饰、祭祀、歌唱和舞蹈,实现真实传承,延续靠口传心授培育一代人接续文化血脉,掌握民间技能,了解并成为本土文化主人翁。并通过各类繁复工作,拉动村寨恢复传承环境,激活本土机制。同时促进乡村能力增长,面对社会变化做出恰当选择,将特色家园保持下去。

  普米传承小组就是这种"活化传承"的基本形态,由8位来自山寨的姑娘组成,最小的16岁,最大的21岁。她们以传承普米族民间歌舞、乐器、文化等为主,同时协助陈哲工作组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土风计划》项目,拉动社区年轻群体、推动村寨文化传承。与此同时,包括歌、舞、乐、民俗仪式、手工艺在内的乡土文化,得到恢复和强化,村寨以掌握文化遗产为荣,家园保护意识形成。她们成为"村寨传承推动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停穿梭,土风计划像是一道桥梁,年青群体像一群文化使者,带回村寨的,是外界对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民族的关注和掌声,拉动的,是族人的传承信念。

  届时,一群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年轻女孩吸引了到场的每一个人的目光。她们的眼神纯净清澈,她们的脸上是太阳光留下的健康棕色,她们的笑容羞涩而勇敢。她们大方而自然地不停为来宾们表演着自己民族的歌舞和乐器,她们毫不卖弄地用朴素的语言解释着自己和自己独特的文化 --- 她们就是来自云南怒江自治州兰坪县的普米族姑娘,她们也是这个"土风计划"文化传承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成果。明年1月21日在解放军歌剧院,这些质朴的孩子们将为北京的各界人士献上两场来自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散发森林气息的舞蹈和乡土习俗的民风展演,让我们能有机会了解一个古老民族的真精神。

  几年来,由浅入深探寻"活化传承"模式,随着土风计划的展开,世人开始了解一个被遗忘的民族,也渐次呈现出一条根文化保护的真实道路。"土风计划"项目组在全国八个省,五十多个市、县,二十多所大学,进行了沟通互动。各大媒体对项目组进行了50余场次的各种形式采访报道,及上百场次的展览、展演、会议,在山村和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时,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由画家、教师、律师、摄影师、研究生们组成的热爱民族民间文化志愿者队伍。

  陈哲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只想朴朴素素做两件事:一是帮助资源地人民维护好家园,有免疫地去选择成长;同时搭起个桥梁和平台,把这些文化传承使者介绍出来,通过媒体告诉全社会:有这样一个民族,有这样宝贵的文化,令喜爱他们的人有机会、有渠道,去表达、去证明自己的民族公益心和国人文化感!" 会上他还介绍了"土风计划"2008年几大动作和目标:着手实施全国巡展及文化巡演;为此建立北京工作基地;并倡导全社会协助偏远地区、特别是我国独有的少小民族,组成广泛阵线志愿者团。从而,推进"活化传承"的历史进程,迈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可持续'。

  民间文化获得认可,有赖于全社会的平台搭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每种文化找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希望大家共同介入,形成社会合力良性驱动,留住灿烂民间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