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米族:>普米族概况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普米族文化

普米族概况

民族:普米族 | 作者:普米族 | 浏览:0次 | 来源:

普米族现有人口42861人(2010年)。除云南外,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

普米族文化集

普米族现有人口42861人(2010年)。除云南外,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其中,云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国普米族总人口的97.99%。

普米族生活在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镜,形成高山峡谷、小块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玉坪山、牦牛山、大药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永春河、基独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最高山峰海拔5596米,最低河谷海拔1200米。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海等高原湖泊。这些地区气候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由于地形高差突出,具有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年降水量约900-1000毫米。土壤有红壤、棕壤、沼泽土、冲积土、水稻土等,适于种植玉米、大麦、青稞、马铃薯、荞子、燕麦、稗子等耐寒作物,部分温湿地区也能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

普米族地区资源极为丰富。1950年代,整个普米族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就是到了今天,境内的老君山一带,森林覆盖率依然达到70%以上。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和经济林木,为云南重要林区。矿产有煤、铁、金、银、铅、锌、水银、石棉、铜等,动物有虎、豹、熊、野牛、豪猪、麂子、白猴、马鹿等。

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语有南、北方言之分。四川省木里、盐源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北部方言,云南省宁蒗、兰坪及丽江、维西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南部方言。方言之间差别较大,通话困难。一个方言区内,在词汇和语音上也有区别。普米语的使用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单纯使用普米语区,包括兰坪县河西乡箐花、玉狮、三界、大羊四个行政村和宁蒗县永宁区温泉乡和翠依乡,这里的普米族都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一种是以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为主,本民族语言为辅。还有一种是藏族使用普米语,主要是四川木里、盐源县的部分地区,普米语曾是这里主要的交流语言。普米族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之中,男子大多兼通彝族、白族、纳西族、汉族等几个民族的语言。如今,年轻一代多用汉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

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史上,木里和宁蒗一带的普米族,曾经使用一种简单的图画文字。另外,这里的普米族还使用一种用藏文字母拼写的文字,用来拼写普米族读音的原始宗教经典,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诗歌故事等,但主要是巫师(“韩规”)用于宗教活动,有学者称之为“韩规文”经典。近代以来,普米族地区已普遍使用汉文。

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语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则有不同的称呼,如藏族和纳西族称其为“巴”或“博”,彝族称其为“窝珠”,傈僳族称其为“流流帕”。汉文历史文献上称其为“巴苴”或“西番”。在普米族的他称中,“西番”一词在晋代已经出现。晋初张华《博物志》卷3《异兽》中载:“蜀中南高山上,有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西番部落辄畏之。”可知在蜀郡附近当时已有西番部落族群在活动。唐代以来,西番一名亦用于称吐蕃,或说是吐蕃系西番的别称。宋代《文献通考》中,“西番”与“吐蕃”则分别记载。文献记载中的西番,包括了几个族源、语言均相近的自称族群,普米族仅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其所包括的成分除普米族之外,还包括藏族的一部分。

1960年10月,国务院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Our Post Advantages / 我们的现代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