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羌族:>阿坝羌族民居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羌族文化

阿坝羌族民居

民族:羌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羌族文化集

资料图:松州回族民居

资料图:松州回族民居

对建筑进一步关注,应该是在松潘全力打造“大唐松州”之时,那时正在宣传部门工作,有机会和建设者们一起,于是就萌发了有机会就一定要把阿坝州的民居建筑写一写、拍一拍。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对古建筑就有了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以至于在工作之余始终关注我州古建筑,其景物总萦绕在脑际,不能释怀。

为了熟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翻阅了大量的建筑类书籍,使自己在建筑理论上有一定的基础。也就知道了古代建筑艺术中产生了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殿、堂、楼、阁、轩、榭、廊、亭、台,以及苑囿、坛庙、陵墓、桥梁、牌楼等;也产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的经验和法则。

建筑就其本体属性来说,融实用坚固与审美为一体,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可以感悟到它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也就是说,主人的情感、情绪、趣味、意念、希望或理念,通过建筑工人的精心制作,在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装饰部分把它表现出来,使理想与现实、审美与实用、娱乐与教化诸关系,在人们的起居生活中能够得到确立和实现。人们常说“七分主人三分匠”即主人确定内容,匠人进行艺术创造。

民居作为中国建筑的一部分独具特色,装饰也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明清时期,安徽、山西的富裕商人在家乡大兴土木,徽派建筑和山西的家族大院由此兴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绿影婆娑,润泽可悦,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我州的建筑风格可大体分为三类,即回汉式民居、藏式民居和羌式民居。其建筑风格大不相同,如回汉式民居,一般是木结构二层楼青瓦或杉板房,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正面成凹形,称其为“燕儿窝”。堂屋一门两窗,窗设雕花木格,用窗花装饰。厢房作寝室,厨房在正房一侧。除此之外,有四合院、三合院天井。80年代以后,普遍新建三层楼砖木结构房屋,小青瓦屋面、底楼一间作客厅,汉族供神位,回族作经堂,左右二间及三楼作卧室,三楼低矮,为阁楼,也可堆放杂物。正房一侧建砖木结构厨房。也有混合结构的民宅。

岷江沿岸居民住宅中,除木架瓦房外,多数是木架石板屋面。另有传统式“仓房”,四周用石块、泥浆砌墙,用直径15cm的木梁平铺围墙上,内装木板,用树枝粘泥铺筑屋面,房高2.4米,正面设门,两边各开一窗。上世纪80年代以后修建的“仓房”,屋面多用水泥混凝土。

在檐头,檩榫、门窗、墙壁、家具、照壁上,回族穆斯林喜欢以牡丹、葡萄等花木、山水自然景观和一些几何图形作为雕镂绘描装饰图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回族家中常张贴的画,以及所使用的地毯、毛巾、枕巾上的图案,多以植物山水为内容,偶然出现个别的鸟等动物也不过是作为整个图中的点缀而已。

藏式民居则多为木屋架,用土围墙或石围墙,座向不一。房体由主房、耳房、畜圈组成。主房为三层楼房,底层作畜圈,中层住人,三层设经堂,每层之间有独木梯上下。主房四面外围土墙或石墙,内装木板,顶盖木板、压土,再搭人字形板棚。耳房紧邻正房,间数不等,作卧室。每层有1—2个窗口,光线较暗,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寨口、房前、房顶立有经幡。上世纪80年代以后,修建房屋使用石头、泥浆或砖块、水泥浆砌墙,窗户雕花木格,涂刷朱红油漆。

嘉绒地区民居要以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马尔康县西索民居为代表了。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砌到最高处后,让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帐房,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羌式民居以传统住宅为石碉楼,多数建于清朝时期。石碉楼住宅,其楼体外形可分为八角、六角、五角、四角。墙体用不规则的石块、泥浆砌成。砌墙讲究面石搭配,石块的平整面向上,上下左右的石料互相楔合,小缝隙用小石块楔紧,使棱角面如斧削刀切,墙体由下至上按一定比例逐渐内收。墙底一般在0.8—1.10米左右,碉楼主体呈下大让小的方锥形。碉顶外沿凸出碉身0.10米左右,顶角作尖角耸立。碉楼内通常为5—11层,各层用原木作梁,梁两端平置于碉墙体内,梁上密布树干,再铺树枝,然后填泥夯紧,最后铺木板为上层地面,各层设木梯上下。碉的底层无窗户,为封闭式,二层以上设大小不等的射击孔,孔型为内大外小的头框形。民国时期,羌寨建筑一般不再沿袭旧制,一般为石墙平顶房。解放后至今,多建石木结构2—3层楼房,用青瓦或杉板盖房,也有平顶房。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阿坝是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缩影,其大大充实了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内容,最终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艺术风格。(作者:周利庚)

资料图:窗子上的吉祥云

资料图:窗子上的吉祥云

资料图:藏式大门

资料图:藏式大门

资料图:藏式帐篷

资料图:藏式帐篷

资料图:理县桃坪民居大门

资料图:

理县桃坪民居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