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羌族:>羌族舞蹈=-彜事锅庄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羌族文化

羌族舞蹈=-彜事锅庄

民族:羌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db:ds]

羌族文化集

羌族锅庄

资料图:羌族锅庄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 “游戏锅庄”等。

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组成十二人的“迎亲客”(男方)和“伴 娘”(女方)。娶亲这天,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当迎亲客临近寨门时,伴娘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亲客们泼洒,阻绕他们进寨,待迎亲客交出“进门礼”方能通过。进寨后便举行“恰午米”(羌语)仪式,由迎亲客演说人类来源以及新人的恋爱经过等内容。演说毕,宴席开始,调皮的伴娘将席上的筷子换成麦杆,使迎亲客眼见佳肴美酒却无法用餐。口齿灵俐的伴娘还以迎亲客的相貌等为题,即兴编词,边唱边舞,妙趣横生,并向火塘内加旺柴火,使他们大汗淋漓狼狈不堪。在众人开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亲友们(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抒情优美的“仪礼舞”。这些妇女身穿红裙,腰拴红皮带,在火塘前站成半圆队形,高唱喜歌“日西热啦”,祝愿人丁兴旺、和睦相处。舞者二人一对,互抓舞伴的红皮腰带,做碎步并抖动上身,然后依次舞蹈。其动作特点是上身不动,髦腰转胯。“仪礼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县赤不苏区的维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带)和理县姚坪羌寨(这里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带)。相传“仪礼舞”在古代由巫主持仪礼时表演,后演变成妇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顶胯转臀等特色。迎亲的第二天早晨,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后由一同龄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门,新娘身着红衣,手举红伞,骑上骏马,在伴娘和迎亲客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新郎家。仪式和宴会结束后又开始歌舞。“祝贺舞”就是在宴会上由亲友们跳的舞蹈,歌词简朴,内容紧密结合婚事,舞蹈动作开始大多是右脚向左脚前方踏一次或两次,称“一步踏” 或“二步踏”。

婚礼离不开酒,其中有以酒为题的酒舞,舞蹈模拟孔雀形态,动作生动活泼。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农事季节,羌族人民也喜跳锅庄舞,又称“农节舞”。在金秋时(十月初一)举行的“日没儿者”节,流传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当日男性均穿妇女的红裙,手执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灭灾。“俄约纠”节在五月初一举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闹洪水,含有祈年和还愿之意。节日中要跳“神前忙”锅庄,有低身绕脚拍手的动作。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理县一带羌寨的重要节日,以祭祀山神为主,当日要跳“瓦沙瓦足贴” 舞,跳时双脚交替向左、右迈步,双臂平伸随脚步上下舞动,如雄鹰飞翔。浦溪一带的羌寨,在腊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锅庄舞。当客人来到寨楼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后男女相对,手持擀面棍而舞,情绪极为欢快。

带有游戏色彩的锅庄舞又称“游戏锅庄”,如卡子羌寨的游戏锅庄,舞者拉手站一横排,领头人带着大家走一圈后,众人依次从第二、三名的腋下钻过去,将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着走一圈,从第三、四名腋下钻过,一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环链子,然后又从最后三名的腋下钻出,直到解脱。跳时踏步而行,欢笑之声不绝。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喜事锅庄的风格特点也各具特色。茂汶县常见的锅庄舞有25种,在内容上歌颂母亲的颇多,颂扬爱情的较少。舞蹈在室外举行,场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队形变化较多。舞时,站成两排,两人相对而跳。动作有“两边翻”,又叫“强多强”,即向左右两边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来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中,可以看出该舞的特点。此外以欢乐的呼声来定舞名的也颇多,如“山山里”、“来来索”、 “北北索”,都是舞蹈时所出现的欢乐叠句。茂汶县赤不苏区的“柒朵纳依玛玛卡”在整个锅庄舞中,出现了左脚在较低位置上蹁腿的独特动作,舞时拉手站成横排,当右脚踏下时,左脚在低位蹁腿,由于连继踏脚蹁腿而出现臀部的摆动。汶川县、理县地区常跳的锅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衣”、“木西”、“周周来”等二十余种,其内容多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紧密相连。如理县薛城锅庄“筛筛”,表现在打谷场上,人们在筛麦扬灰时想到丰衣足食,仿佛听到铲子锅在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声音。佳山锅庄“玉米转转”也与收获有关。总之汶川县、理县一带的锅庄,步伐带颤,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绪开朗欢快;卡子锅庄含有特殊的柔韧性;还有的锅庄诙谐幽默,富有特色的动作是逗脚,如膝向内拐,左手侧伸于左脚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时,左脚微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