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ds]
因羌族自古崇信“白石神”,所以四面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的石屋四角都堆放着雪白的石块,蔚蓝色的苍穹下,拴成长串的火红色的辣椒和黄灿灿的玉米挂满窗外和围墙,一缕阳光的金辉使色彩和谐又夺目,我们都被这藏匿在天边的羌寨风光所迷醉。
场院四周高高地矗立着有如体育场运动设施“肋木”似的大木架,开始我们真猜不出这“肋木”在羌寨的用场。后来得知,羌民们为了克服平地少和日照时间短的困难,把作物层层挂在架上晾晒,进行“立体风干”。
在我们到达打麦场前,村寨的青年男女早已穿上了节日盛装翘首等候。红、绿、蓝、黑各色镶嵌绣花宽边的丝绸长袍,鞋尖向上勾起的羌族绣花鞋“云云”,斑烂夺目的珍贵佩饰,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像色彩缤纷的大花坛。一张张棱角分明,红里透黑的脸庞上闪烁着明亮眸子,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朝气。虽然那时羌寨还不曾有电视,但他们得知拍完后可以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所以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重视。尤其是姑娘们,她们说服母亲拿出当年出嫁时的饰物进行妆扮,认真程度绝不亚于在节日寻找情人。
羌族长期生活在藏族自治州中,羌语自然掺入了不少藏语成分,把圆圈舞用藏语称为“锅庄”大家也都认同。“锅庄”的种类很多,有属于老人跳的“老年锅庄”、礼仪性的“迎客锅庄”和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其实,在羌语中“圆圈舞”应该被称为“洒朗”。
“锅庄”的舞蹈队形基本呈圆圈状,圆圈有封口与不封口、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也有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的形式,来表达男女间爱情的配对儿锅庄。无论哪种内容的“青年锅庄”,舞蹈的气氛和节奏都洋溢着欢快与活泼。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就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的少女时代,回忆使她们的面颊重新焕发出光彩。
羌族各个村寨的“洒朗”,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情趣,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专门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洒朗”。我们特别选择了杂古脑地区特有的,用舞蹈向众人公开爱情秘密的传统“洒朗”。
杂古脑地区的一个风俗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恋之情不但从不保密,而且会得到众人夸赞和爱护。在相互表达爱情的“洒朗”中,“夸耳环”和“情歌”是以幽默和诙谐表演来表达双方爱情关系的舞蹈。
“夸耳环”舞蹈的圆圈不封口,青年们饮完咂酒后,在大家的哄闹中,第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首先分别站到圆圈的首尾位置,舞蹈在羌、汉两种语言相互混合的歌曲中进行。每段歌曲的前半部,由这一轮舞蹈的两位男女“主角”领唱,后半部歌曲则是大家齐声欢唱、帮腔或起哄。舞蹈动作随领唱时节奏的缓慢、平和与合唱时的激烈、欢快而频繁变化。伴舞的歌词,在以“夸耳环”为主题的基础上即兴填词。舞蹈开始的舞段,是男主角以模拟形式极其风趣地边歌边舞,夸赞自己心上人聪慧和所佩戴耳环如何美丽。在众声附和后,满面通红的姑娘怀着羞涩之情,在答唱中用充满激情的古朴舞姿感谢男友对自己的赞美并讲述自己对男友情有独钟的原因。随着男女双方的相互赞美和爱慕的表达层层深入,舞蹈气氛逐渐进入高潮,转向众人提问和男女主角轮流对答的歌舞场面。这样欢快的歌舞直延续到二位主角再也招架不住,无言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对恋人重新开始。
“情歌”也是表达双方爱慕之情的另种形式的舞蹈。舞蹈的队形十分特殊,参加舞蹈的第一对男女情人并肩而立,其余舞者先作为这对情人的亲朋好友,男女按“八”字形分站两旁相对而立。两个相互靠拢的情人,各拿一条手帕作为在舞蹈中传情达意的道具。他们的服饰古朴、典雅,女青年着湖蓝色长衫,头帕上的有精美手绣花纹,绣花“云云”踏出的舞步,牵动着羊皮背心下摆长长的羊皮穗子来回甩动,衬托出年轻山民们俊美和青春的活力。他们沉浸在“情歌”中尽兴地表达着自己对对方的爱慕。虽然他们所唱的羌语歌词我一点不懂,但情侣眉眼间和同拉手帕共舞时相互的顾盼,完全弥补了我不懂歌词的遗憾。
每当青年人跳“夸耳环”和“情歌”时,村寨里的人会蜂拥到场院观看助兴。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依靠在麦秸堆上,还有的干脆爬上晾满火红辣椒的石头屋顶,往往看舞蹈的比跳舞的人还多。因为各家的长辈都关心自己未来的女婿、媳妇是哪家的小伙子或姑娘,难免有一些品头论足,所以这也是舞蹈中的年轻恋人接受考验最为紧张的时刻。
在杂古脑的考察和拍摄工作将结束时,当地羌民向我们介绍:色尔古地区还有一种“女子洒朗”特别好看,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哪里的姑娘也甩不过她们。对“姑娘们的屁股甩得最圆”的夸奖吸引了我们。为了对“哪里的姑娘也甩不过她们”的好奇心所驱使,我们改变了行程。
色尔古的“洒朗”确实不同于别的地区。首先,其他地区和民族几乎没有专门为青年未婚女子娱乐的圆圈舞,所以色尔古的青年“女子锅庄”别有一番情趣和诱人的魅力。听说只要这里的姑娘们一跳“女子锅庄”,就会牵动左右几个村寨小伙子们的心。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她们举行的祝福仪式:诵读经文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后才开始跳舞。
舞蹈的形式同于藏族锅庄,舞姿中也融入了一些藏族舞蹈语汇,但它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而且大多数的舞姿都面向圈外,向众人展现着每个姑娘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这种面向圈外而舞的形式确实是很少见的,几乎成为当地表演性的少女舞蹈。随着每段乐曲的展开和最后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以显示摆动髋关节技巧、舞蹈动作幅度与水平的独舞竞赛。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旋转;还有的在原地使髋部做三百六十度的回旋大摆动,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随之摇晃,更增加了舞蹈的动态美,她们的肩、臂、腰、臀、腿各部以至双脚,无处不散发出青春女性的魅力。色尔古的舞蹈对伴奏没有严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随时还可加入小锣、铜铃、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汉时期已有记载的“羌笛”助兴。
难怪连杂古脑的羌民们都为色尔古的“女子锅庄”所倾倒,以“那里的姑娘屁股甩得最圆”这样最朴实的语言来赞美她们舞蹈技巧的优美和出众。
姑娘们倾心尽力地舞蹈,绝非只为娱乐。从舞蹈前的礼仪——老人对姑娘们的“祝福”开始,姑娘们就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竭尽所能地表现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其目的只有一个:引来小伙子的钟情和爱慕。这些肢体语言是多么聪慧、含蓄和富有诗意啊。
作者:巫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