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少数民族 畲族发源地畲族的最初起源地——福建顺昌畲族历史畲族的最初起源地——福建顺昌
打开福建版图,闽北顺昌是最亮丽的绿库,那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孕育着畲族祖先的传说。
在古代,顺昌原为古扬州,南唐所在地,由南京到闽北顺昌是二千五百九十一里,明朝《顺昌邑志》称“古闽越地,要荒之服也”。顺昌是闽北大山区,原始森林覆盖全县,当时没有公路,只有闽江上游富屯溪与金溪汇合处的一条河,这里华阳山三十六窠、狮峰山、天台山、七定峰、洞穴棋布,八山一水一分地,正是畲族生存之地,古称山哈,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开山造田。
顺昌民间保存有畲族总谱,华阳山、井垅都是畲族祖居地,还有祭祖祠堂、风水林、大古樟、磨崖石刻等,狮峰山在唐宋年间为畲族都府,留下金玉通宝。上凤背后兴国庵,上有出米洞、出盐洞,是畲族祖宗的祖庙,还有溪南安科庙遗址等。五代时期闽越王王审知曾在峡阳区域筑行台名越王台,其作用有一说就是为了抵御,当年在顺昌区域内的畲族“山哈”造**冲突,以此做关卡来保卫延平。
解放前,顺昌畲族依然保持着原始母系社会的风俗,女人干农活,男人习武狩猎做内务,生活较贫穷,多本族近亲结婚,难育后代,常到汉族居地偷抱小孩为儿,造成延平一带汉族居地民间害怕畲族“山哈”的贫穷野性,见到小孩哭,就骂小孩:“再哭就送给畲族山哈妈做儿子”,因此小孩一听到这句,害怕的不敢哭,一代传一代,直到现在都是这么教育孩子。
当年延平王郑成功在延平训练水师,与顺昌畲族打过交道,在收复台湾,台湾高山族做内应,使收复台湾成功。在宋代前香港,台湾等地均是荒无人烟的岛屿,而一定数量福建闽北畲族迁入岛上,开垦繁衍生息,才使得当地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民族学上有香港畲族、台湾高山族是福建畲族的分枝这一说,原香港大学林天蔚教授研究香港地区的族谱的论文中记载“按輋族,蓝、雷、盘是大姓,钟女婿姓,至于大芒輋,则是居住在大芒的輋民而命名”。香港、台湾在宋代前是福建畲族开发地。香港以輋作地名则很多。
在民俗文化的特色挖掘上,顺昌民间畲族依然留传着乌饭,三月三的来历。历史上唐总章二年,官府大汉族主义,压迫畲族,畲族领袖雷万兴带领畲族起义军从顺昌出发攻打延平府,由于攻打失败退到岚下、大历被围困的没有粮食,无法抗争,雷万兴就鼓励士兵在山里找野果充饥,那时正是冬天,山上只有乌树子(又称:火烧子)挂满枝头,采来为粮食,维持了好几天,在外围援兵的支持下胜利打败围困官兵回到顺昌,到来年三月三为庆祝胜利。在华阳山,当时春天只能采来乌树叶和糯米煮成乌饭,又采来多种草药,泡起了金竹茶,后来称擂茶,唱起畲族山歌,因此每年农历三月三为畲族山歌节,雷万兴的墓还在顺昌。
而当地民间现在还流传着畲族拳术图谱,叫车铜盘和龙虎拳。还保留着畲族自己的宗教,分办“阳”、“阴”指平安请祖先上刀山,“阴”对去世的人请祖先归殿。祈保子孙做六十甲子,请盘王,效忠祖先。唱畲族孝子歌。当地的山山水水,都蔓延着浓厚的畲族故乡文化。
顺昌畲族人口有八千多人,分布在顺昌岚下、大历、际会、洋墩、漠武、华阳山、井垅、余墩、溪南、谢坊、高坑、风树乾、兴国庵、上凤、田坪等地,并保存着与其他地方畲族不一样的奇特服饰和风俗习惯:男童1-8岁穿枇杷桐;1-6岁佩带蓝色布帽子,后面缝一块黑布,代表纪念祖先盘瓠王;青年、中年、老年戴蓝色布帽,后面缝一块米黄色的布、代表高辛皇、盘皇的子孙。畲族女性1-3岁留中间头发,3-6岁长发,10-16岁长辫子圈于头顶,18-19岁梳头髻,不插关钗,不披红布块,不带珍珠,衣服三条边穿裙子;出嫁做新娘当天,穿上蓝色三条边长衫,披红布戴金簪,插银钗,挂珍珠;打绑腿;脚穿秀花鞋,临出嫁晚上哭到天亮,结婚时在门上贴对联“高辛皇帝知得大,青山皇恩雨露深。”这里的“青山皇恩雨露深”说的就是闽北顺昌原始森林,孕育畲族的祖先。厦大蒋炳钊教授曾就此多次说道“顺昌畲族已婚妇女头饰很有特色与闽东及浙江均不同”。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直围绕在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所发展,从以往的经验上看,如果一个地方始终保持着民族文化形态,将极有可能是该民族的最初起源,所以综上所述,顺昌将是古畲族起源最初的发祥地,畲族人心中最神圣的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