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景宁人民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结合景宁地方有畲族人口1.6万人,占景宁总人口10%的特殊情况,提出单独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正式请求。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同意原景宁县范围的五区、一镇、三十五个公社为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县人民..
1983年12月,景宁人民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结合景宁地方有畲族人口1.6万人,占景宁总人口10%的特殊情况,提出单独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正式请求。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同意原景宁县范围的五区、一镇、三十五个公社为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域,县人民ZF驻地设在鹤溪镇。1984年12月24日召开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把这一天定为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纪念日。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成立,是《自治法》颁布所催生的成果,是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的成果,是全国36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畲族人民的大喜事。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畲民被视为“辟土地、治田野”的农夫。根本没有政治权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D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畲族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商讨国家大事。畲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了畲族代表,并且有关部门十分注意大力培养和提拔民族干部,参加D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并拨出大量经费扶持发展畲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在畲族人口较多地方都成立了省级、地、县民族事务机构,并提拔畲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在畲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57个民族乡。
新中国成立前,许多畲族地区由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出现卖儿卖女、讨饭等现象,生活十分困难。“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竹篾当灯照”,这是旧时畲汉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贫穷和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人民生活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在畲族地区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加大对畲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畲乡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绝大部分偏远畲族聚居的村寨已经通路、通电、通邮,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畲族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的景宁,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05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14.74亿元,比建县初(1984年)的4681万元增加14.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年均增长1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2亿元、5.51亿元和6.11亿元。
在农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作物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可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畲族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后,D和ZF不断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增长。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3%。粮食总产量达4.84万吨。与其他各民族一样,2005年福建省全省18个民族乡,在免征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等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较好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畲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3667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3443元,比上年增长5.7%。
畲乡的特色农业主要有茶叶、香菇和水果。畲民无园不种茶,加工技术也较精细,产生了许多名茶,如景宁的惠明茶,福安的绿毛茶,市场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惠明茶的种植规模扩大,茶园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有鹤溪、澄照、外舍等六个乡镇。景宁畲族自治县也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之一,2004年香菇总产值达11083万元。以香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畲族其它聚居地食用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开发生产出蘑菇、花菇、夏香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草菇、竹荪、灵芝、茶薪菇等20多个特色品种,形成品种多、门类齐、产品系列化开发的格局。福建宁德市食用菌年产量达8.09万吨,创产值12亿元以上。畲族地区水果十分丰富,有名果高山雪梨、板栗、杨梅、龙眼、芙蓉李等20多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水果产业发展很快,景宁在2004年蜜梨基地面积有5913亩,总产量59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户的经营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效益农业在全县农村迅速崛起。大棚蔬菜、高山蔬菜、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笋竹两用林基地、茶叶基地、烟叶基地、药材基地、优质水干果基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许多食品通过了“绿色食品”和ISO9002质量体系的双认证,市场准入意识、品牌意识大大增强。
D和ZF经过近20多年对畲乡技术和资金的扶持,畲乡林业、牧业、渔业也发展较快。闽东海域广阔,适宜耕海牧渔。2002年宁德市渔业总产值占全市大农业产值的41.5%,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渔区人均纯收入超过3500元。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福鼎建成闽东边贸水产品批发市场,2002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达7.4亿元,月交易量达1000多吨,交易额超亿元。霞浦投资5000万元建设闽东水产品中心市场。景宁畲族自治县2005年实现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7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在工业方面,早在明清时期,畲族部分地区有制茶、造船、制糖、榨油等手工业。但生产多一家一户,设备简陋、生产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了酒厂、印刷厂、砖瓦厂等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畲乡工业获得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水电工业、包装印刷、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电子、纺织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门类不断增加,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福安被誉为“中国电机电器城”。闽东现有电机电器工业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2002年产值4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8%。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已形成,有13家企业被国家确定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乡村企业的发展,为畲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之路,增加了收入来源。到2005年底,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767家,其中工业企业3236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4.99万人,占民族乡全部从业人员的26.4%。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城乡个体私营批零贸易业的迅速发展,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外贸易从无到有,2003年全县已有5家企业获得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权,自营出口额达到1333万美元,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县已建成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有绿色食品市场、景宁农贸市场、山珍大市场,年交易额达到6.2亿元。各种超市、连锁店、专场店不断增加,经营场所档次逐步提高。经过近30年的发展,畲乡初步形成了电力、食品、医药、采掘、阀门、铸造、机械、金属、化工、印刷、玻纤、造纸、竹木、服装、家具、饮料、茶叶、灯具、医疗器械等近20个制造和加工业,电力工业成为景宁县工业的主要行业。
畲族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现在许多畲族地区已形成以畲族风情表演为特色的畲乡风情旅游业。旅游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改革开放后,畲乡不断创新旅游产业结构,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等,形成新的旅游品牌。2005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3.2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
畲族地区大部分地处山区,交通历来不便。生产、生活物资全靠手提肩挑人扛。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巨资扶持交通建设,交通情况发生巨变。景宁设县初期,交通状况非常薄弱,没有一条中等级以上公路,也没有一条水泥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景宁的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147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百分之八十的行政村通上公路或简易公路,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的交通网络。班车通达到上海、深圳、杭州、宁波等城市及境内各乡镇。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运输业逐渐形成。
邮电通讯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前,通讯状况十分落后,例如景宁设县初期当时全县唯一的通讯设施是磁石式交换机,容量也只有1270门。D和ZF不断加大对畲族地区的投入,到2005年底,景宁畲族自治县258个行政村通上程控电话,电话用户数已达到3.48万户,移动、联通手机信号实现乡镇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11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48.4部。如今的畲乡,电话已进入平常百姓家,手机也成为畲民互相沟通的主要工具。
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畲族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畲族教育以乡村办学为主,学校分散,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后,畲乡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新的水平,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78年以来,D和ZFZF因地制宜创办了民族完小寄宿制学校,使过去无条件升高小的畲族学生得到学习机会,畲乡的普及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福安市1996年共有小学456所,小学毕业率达到100%。普通中学增至28所,高考录取率达66.8%,连续两年居宁德地区首位。2002年江西省全省民族小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8.53%,比上年提高1.08%,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92.83%,比上年提高31%。作为自治县的景宁,到2005年也有小学31所,在校小学生8812人,其中畲族生1075人;初中7所,在校生5425人,其中畲族生513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2645人,其中畲族生209人。小学入学率接近100%,初中入学率98.9%;贵州麻江县杏山镇的畲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也达97.2%。目前,畲族不但普及了中小学教育,使畲族子女享受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许多畲族学生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畲族涌现了许多如教师、医生、工程师、艺术家等职业。
畲族地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前,文化体育设施比较落后,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之初,只有两个镇能收看一套电视节目,电视覆盖率仅13%,农村广播入户率只有37%,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后,许多民族乡成立了文化中心站,在宣传D的政策、丰富民族文化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畲乡的文化体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先后建成了影城、工人文化宫、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等一批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开通了有线电视网络,安装了电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在畲乡基本达到90%以上。
畲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卫生条件很差,疾病流行,人口下降。新中国成立后,D和ZF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相继建立卫生所、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畲乡,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1996年,福安市医疗机构有病床531张,其中市级医院340张,比1972年的230张增加了33.5%。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均有所改善和提高。民族医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较大进步。2005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已有5个中心医院,19所乡卫生院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等机构。D和ZF对畲乡医疗卫生的投入,有力保障了畲族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彻底改善畲民居住环境和条件,D和ZF有计划地动员、组织居住在高山峻岭或偏僻山区畲民搬迁到平原上安家。广东惠东县大岭镇大湖洋村民全体畲族,世代居住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山上“茅草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迁到山下大湖洋村,全村19家畲族农户家家装上了自来水、看上了电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了改善畲民的居住状况,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整合各项资金,采取ZF统一设计规划并负责旧房拆迁、外墙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兴建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畲族新村,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畲民的居住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如2005年,景宁畲族县农村居民的年收入已达到2805元(抽样调查数),比上年增加7%;城镇居民年收入已达到9000多元。全县外出经商务工已达到2万多人,经商创业意识明显增加,消费水平全面得到提高,消费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84年末741万元增加到2003年未的5.7亿元,增长了76倍,全县居民消费总水平已达到3000多元,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畲族人民正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创造畲乡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