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鹤峰土家婚姻风俗土家风情鹤峰土家婚姻风俗
土家女子出嫁时兴“颂达”(汉人称为哭嫁)。
土家民间风俗舞蹈《颂达》音乐,是1983年由鹤峰县走马坪柳子戏剧团代表湖北省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汇演时的重要节目之一。二十一世纪初期,鹤峰一批文艺人士录制了这首音乐。
哭嫁是姑娘对婚姻不自由的控诉,对未卜命运的哀怨,对离别亲人的悲伤,对狡诈贪婪媒人的揭露。婚前半个月或两、三天,就开始哭嫁,哭象唱歌一样,歌词抒发了真实感情,内容丰富多来,包括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驾媒人、哭梳头等。歌词生动,声调动听。有一个人独哭,有母亲、嫂嫂、亲友陪奖,还有十姊妹陪哭,叫陪十姊妹。歌词多是五言七字的长歌。
土家族的婚姻状况,一般也是经过了原始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的演进过程。
族内婚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表现是:“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在一些文献资料或民间较古老的墓碑上,常见某门某氏的记载,这种族内血缘婚制,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即当时盛行的姑表婚、姨表婚制。有姑家之女,必嫁男家之子的传统惯制。所谓“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称之为“还骨种”。姨表亲也叫“扁担亲”,兄亡第收嫂叫“坐床”,妻亡续妻妹曰“填房”。
族外婚亦大量存在,即异姓开亲,但掠夺婚的影响却十分突出,据清康熙年间顾彩《容美纪游》载:“丙如(容美土司田舜年之子,后袭宣慰职)即宣慰向大鹏(桑植土司)之婿,迎娶时,大鹏以责礼不备,尽褫使者之衣,夺其釜鬻,君(容美土司田舜年)恨之,虽音问时通,而侵伐不已”,这种婚制,是部落间战争引起的一种掠夺婚的联姻现象,表现为一种男子勇敢而占有妻子及财产为目的,其作用决定的是世家的利益。这种婚制的遗风在民间亦时有表现。
“改土归流”后,鹤峰土家族(包括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婚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仍然是渐进的),同姓为婚,姑表、姨表婚的习俗,逐渐革除,而且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首任鹤峰知州毛峻德,上任伊始,即颁行文告,禁“男女混杂”,规定“男女人道之始,不娶同姓”,指出“本州土俗,不知家礼,娶妻不论同姓”是不良之俗,而应该做到:“如有议婚者,请聘媒妁,两家选婿,祖父母、父母主持之,不必问女子之愿否”,“一经聘定,终身莫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遂形成,并随之形成了一整套效法汉族的繁文缛节的婚姻程序及婚礼习俗。
1、提亲。订婚之前提亲:如果男女双方有意,则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正式“进话”,“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妁,通知明白”。提亲讨口气,女方则放话约期去男家“看廊场”,叫做“过门”,男家要给女方一些见面礼物,名曰“打发”,如女方收了“打发”,则表示看后满意。男方即准备到女家去行“认亲礼”正式提亲。
2、订婚。是以男方为主进行的,在双方商定择定日期后,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讨红庚”,也叫“发八字”、“讨八字”,“惟红庚书,女男二家俱不可少”。由男方备下礼物,名曰台盒,将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即所谓的“八字”写于红纸上,俗曰“庚书”,由媒人领着台盒去到女家,女家亦用同样格式书写女方的姓名年月日时,即所谓“对八字”,完成后即行认亲礼。
3、认亲。认亲的过程是:首先由女方提供女方亲戚的姓名辈份及送礼的等级,然后由男方准备肉、酒、茶食之类的礼品若干份,在长辈哥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领头,将礼品装成台盒(实为托盘)到女家去,女家则六亲聚会,备办宴席,红烛高照。媒人将托盘礼物打开,逐一介绍亲戚的辈份称谓,依次送礼,男女即依次呼出某伯某叔某姨某舅,这便是“认亲”了。女方的亲戚也要给男方一些礼物,表示对这场婚事的赞同。
4、求喜。婚事订下后,男女双方开始积极筹备结婚彩礼和出嫁的妆奁事宜。男方则要首先到女家去征求意见,叫做“求喜”,俗曰“搬恩”。如女方同意嫁,就由男方请人看日子叫做看“喜期”,然后把日子通知女方。这个日子叫“过喜会”,一经确定,即不容改变。
5、过礼。在婚期(过喜会)头一天或当天上午,男方要将迎娶的彩礼和为女方亲戚准备的礼物,备成礼盒,由媒人都管、迎台师(吹鼓手)、迎亲客等一干人马,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女家去,到后将礼盒置于堂屋中央,名曰“装盒”,于是女家的朝堂先生及亲戚亦迎上来,开始了一场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式:
男方都管首先致词——
“红漆台盒四只角,主家请我来装盒。众亲听我来说作。一根树儿生得高,鲁班拖斧来砍倒,解分板,打台盒,打起台盒装彩货。上装孔雀开屏,下装二龙戏珠;左装丹凤朝阳,右装锦绣衣着;东装半猪整羊,西装酥食花果。盒装已毕,请朝堂先生开盒。”
女方的朝堂先生走上前,打开彩礼箱,名曰“开盒”并致答词:
“红漆台盒宽又长,主家请我上华堂,开盒,开盒,众亲听我说唱。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三开荣华富贵,四开金银满堂;五开酥食花果,六开半猪整羊;七开鸳鸯一对,八开凤凰一双;九开花果团圆,十开红色才是锦绣衣裳。开盒已毕,百世其昌。”
如果女方乐意受礼,则开盒结束,如果女方对彩礼不满,有意刁难,都管和朝堂先生,另有一番对话或对唱,直到最后一方让步,方才收场。
6、取亲。取亲的主要习俗是抬花轿,花轿是能工巧匠扎制而成的专用品,一般是每个村子有一乘,为有钱人家所拥有,借用须放喜钱。花轿到了女家,嫁娘要由自己的亲哥弟背负上轿,原有背亲的遗风。花轿到婆家后,男方门前要点一堆火,迎亲队伍从火上跨过,叫“拦车马”,新娘下轿后要在大门坎上蹬三脚,表示通报了男家的老祖宗。拜堂时有“傲拜”的习俗,即拜堂夫妇拜堂时,抢占堂屋中脉(所谓子午线),据说抢占与否,涉及到未来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拜堂后还有抢床的习俗。当晚“闹房”后,婚礼习俗基本结束。
7、哭嫁与“哭嫁歌”。嫁娘在出嫁前一段时间即停止其它农活,主要任务是做鞋、绣花等针线活动,家里也有匠人弹棉絮,打嫁奁,媒人也活动频繁,这时嫁娘便开始哭“爷娘词儿”了。这种习俗源于何因,其说不一,有说因要离开爹妈了,是诉离别之情;有的说是出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而以泪控诉;有的则说源于原始的掠夺婚制等,姑且诸说并录。
哭嫁歌词一般比较自由,即兴发挥者多,但是程式上基本上有一套定式,一般有“哭爹妈”、“哭哥嫂”、“骂媒人”、“别姊妹”、“梳妆”、“辞祖”、“穿衣”、“哭上轿”等。解放后哭嫁习俗逐渐淡化乃至消泯。
此外,婚后首夜同床的时间,在鹤峰境内有地域上的差异,有的结婚当夜可以同床,有的则不能同床,新娘由送亲的女性(可以是前辈,也可以是同辈)陪伴,第二天送亲的人走后,夫妻才能同床。一说改土归流前,结婚当天均不准同床.
8、回门。婚礼的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看父母,一般路程太远的可以不去。而且姑娘女婿不能在岳父母家同房,平时也有这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