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土家族:>地龙灯歌舞?民谣

  • National Culture & News / 土家族文化

地龙灯歌舞?民谣

民族:土家族 | 作者: | 浏览:0次 | 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地龙灯歌舞?民谣地龙灯

土家族文化集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玩龙是华夏各地的普遍现象。大凡民间舞龙,都是用木棍举龙,而在武陵大山的腹地,却有一种号称“巴地梭”的灯戏――“地龙灯”。表演时,除舞龙头者外,其余的人都隐藏于龙衣内,一手抓住前面一人的腰带,一手握住龙衣内圆形蔑圈,站的骑马桩,走的弓箭步,全凭感觉与默契配合,使龙翻腾舞动,恰似巨龙出海,长蛟饮涧。这种独特的龙灯现仅存于来凤县旧司乡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村落。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地跨东经109度00秒——109度27秒,北纬29度06秒——29度40秒。现境内居住着以土家族为主的17个民族。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原因,土家族传统文化如摆手舞、三棒鼓、靠灯、傩戏、山歌在这里有大量的存留,地龙灯就是其中的一株奇葩。

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两村的地龙灯队便游舞四乡,遇到欢迎人群,便在街头、坝坪或农家的堂屋、院落中进行表演。

地龙灯虽然也是龙舞,但却不受传统龙舞套路的束缚,而是想像龙、蛇的形态动作,创造出别具一格的12种舞蹈套路,即“龙出水”、“龙抢宝”、“龙标滩”、“之字拐”、“龙困滩”、“扣扣”、“龙卷饼”、“龙抬头”、“龙过桥”、“凤骑龙背”、“三星岩”、“龙上树”等。从始至终,龙、凤、玩宝者配合默契,动作灵活多变,形象栩栩如生,是一种集技巧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除了其娱乐功能外,它还寄托着扫瘟镇邪、去病化灾,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愿望。灯戏班子到户表演时,先要顶着龙、凤在主东家的堂屋、牛栏、猪圈各处“清扫”,表现出浓厚的除旧迎新意味。

“地龙灯”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始终与“凤”共舞,并有老虎、鱼、虾、蚌、龟伴舞。这种飞禽走兽与龙凤同场嬉戏的情节是其它灯戏绝对没有的。它是汉文化、楚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结果,反映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是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明证。

“地龙灯”以锣、鼓、钹等击乐伴奏,曲名为“龙归海”。节奏欢快热烈,伴着地龙翻滚、彩凤翱翔的舞姿和动作,如丝如扣,烘托出地龙吞云吐雾、移山倒海的气势。

地龙灯的道具主要有圆宝、龙、凤各一件。

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凤由凤头、凤翅、凤身与凤尾四部分组成。均以竹蔑、铁丝和彩布等扎制而成。

地龙灯在来凤流传大约有300来年历史。据清代同治五年成书的《来凤县志》风俗志记载:“(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灯之戏,杂以凤虎麟鱼诸灯,锣鼓争喧,爆花竞放,观者填衢达旦。”而民间传说它来源于楚霸王项羽“龙生虎养凤遮阴”的神话。

玩地龙灯者都是当地农民,其传承方式一是家传,二是社会自然传承,其组织形式以家族或村落为单位,艺高年长者往往成为组织者。在传承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代表人物和群体。

在历史上,来凤境内玩地龙灯十分盛行。从解放前夕到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地龙灯消声匿迹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龙灯才重放光彩。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流行和传承的范围在缩小,现仅存于旧司乡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小山村。而两村寨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加之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影响,传承人群不断减少。如不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地龙灯这一民族艺术珍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淡出当地人民的生活。

为了保护地龙灯传统艺术,来凤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民委、旧司乡政府多次安排专项资金打造地龙灯节目。2005年5月,县政府成立了抢救保护“地龙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命名表彰了李英、邓斌等地龙灯艺人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在旧司、百福司两个乡镇建立了 “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叶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