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由于阿佤山地处边疆,情况比较复杂。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阿佤山区,传达D对佤族和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宣传D的民族政策,帮助佤族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佤族地区的实..
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由于阿佤山地处边疆,情况比较复杂。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阿佤山区,传达D对佤族和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宣传D的民族政策,帮助佤族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佤族地区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54年6月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1985年12月成立了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至此,佤族主要分布的各县都相继建立了自治县。佤族自治县的建立,实现了民族平等和佤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D和ZF根据佤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领导佤族人民走向了社会主义。在镇康和永德,佤族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制度,接着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等大多数佤族地区,则不实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政策,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逐步消灭和克服不利于生产和民族发展的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因素,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前,D和ZF在佤族地区贯彻了两项重要的经济措施,一方面大力扶持佤族贫苦农民发展生产,通过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解决口粮、种子、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的需要,兴修水利,扩大水田面积,以有效的办法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积极发展国营贸易,巩固和加强国营贸易机构。两项措施的施行,使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比新中国成立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从佤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佤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境安宁的新佤山正向各族人民揭开神秘的面纱,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快步向前。
兴边富民行动开展以来,佤族地区积极改造完成稳产高产农田,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围绕增收,调整结构,发展茶叶、橡胶、泡核桃、甘蔗、林业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工业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财政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财源,实现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壮大区域经济的关键。佤族人民立足资源优势,先后兴建的地方民族工业初具规模。如沧源境内的莲花塘煤矿储量达1500万吨,是滇西南储量最大的煤矿,目前年产10万吨生产线已建成开采。
改革开放以来,阿佤山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发展。佤族地区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阿佤山的柏油路已通往各省、市、自治区,把阿佤山与祖国内地紧紧地连在一起。在佤族地区,程控电话容量不断扩充,无线市话、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数字传输宽带网延伸至乡镇,无线上网变成现实。阿佤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与身在祖国各地和异国他乡的朋友交谈,新中国成立以前靠鸡毛、火炭、木刻等传递信息的历史成为了遥远的故事。沧源佤族自治县城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边城,很多建筑都有佤族传统建筑的风格,是云南边境地区最有魅力的县城之一。经国务院批准,位于勐梭龙潭湖畔的西盟新县城于1996年正式破土动工建设,2000年西盟新县城建成并实现顺利搬迁,如今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佤族地区以巩固“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稳步前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组合,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全面落实。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九年制义务制教育进程,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抓好农科教统筹,大力发展以佤文化和旅游专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佤族人民不仅有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毕业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大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在中央和地方的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里开始有本民族的教授、研究员。
昔日的佤族地区缺医少药,许多疾病流行猖獗,群众患病只有求神送鬼,杀鸡占卜。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医疗机构先后建立。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佤族地区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医疗救助制度的逐步建立,佤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来,佤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佤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阿佤山已成为广大游客旅游观光的理想目的地。司岗里佤族文化生态村、沧源崖画、翁丁原始部落、勐来原生态走廊等旅游景点让游客流连忘返。2005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狂欢节,向外界全面展示佤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打造了佤文化品牌。西盟佤族自治县成功举办中国佤族木鼓节,抢救、保护和发掘佤族文化。
2005年,佤族地区又加快了以民居改造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彻底改变了阿佤山几千年来人畜同在一间屋,几代人围着火塘住的落后生活方式。如今,佤山大部分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狭窄、低矮、潮湿、人畜混居的茅草房,住进了安全、宽敞、明亮、人畜分居的砖瓦房。
佤族人民通过抢抓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在绿色经济、矿电产业、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上大做文章,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国家的支持、各族人民的帮助和佤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佤族社会的小康建设一定会实现,最终迎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春天。
(摘自《》之《中国少数民族》卷)